查看原文
其他

陈思炜2023年工作小结与心得分享(1.46万字长文慎入)

陈思炜 知己职彼
2024-09-05
本文分享的是我2023年的工作小结与心得,其中部分内容或对部分大学生、职场人士、教育行业从业者/创业者、金融业从业者有启发。
Part1  2023工作内容、时长与占比
2023年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9个部分,内容及占比:
  1. 陈思炜IP视频、图文、文章、直播等内容输出(15.29%)

  2. 陈思炜IP数据、链路、投流、变现等运营优化(28.57%)

  3. 孵化IP在内容和运营端的指导与相关支持(7.7%)

  4. 各IP下团队招募和人员管理工作(4.29%)

  5. 生涯规划、职业规划付费咨询(30.71%)

  6. 职业规划类课程策划、制作与出品(6.43%)

  7. 高校生涯教育学分课、讲座与公益(4.29%)

  8. 国际教育美英高端硕士付费咨询(2.14%)

  9. 国际教育美英高端硕士中介服务(2.57%)

2023年我在时间管理工具中将全年的主要工作以相应的色块为区分进行了提前规划(如上图),并在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里完成了计划中的工作。

2023年我个人的工作时长约为3780小时,相较过去4年的工作时长4158小时(2022年)、4347小时(2021年)、5103小时(2020年)和5292小时(2019年),分别下降了9.09%、13.04%、25.93%和28.57%。

P.S. 工作小时数下降不代表工作总产出下降。事实上在过去5年里,得益于将原先近5300小时工作时间中抽出的时间投入到深度学习、个人成长、健康管理和教学研究上,我的个人工作状态与效率、团队规模与人效、外部合作与效果、商业创新与进展等环节均得到了显著优化,整体的工作总产出从量至质、从流量到变现、从营收至利润均呈持续上升走势。

我在《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课程里有提及,个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背后的本质是『个人社会总价值』的可持续,而随着从业年限增长,我们必须努力寻求“杠杆”来使得个人单位小时的劳动力得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这样的“杠杆”(如下图)包括了团队、资本、科技、流量等等,只有凭借持续地在“杠杆”上的升级,才有望积累未来能为我们持续创造被动收入、接近财富自由的“资产”。可惜的是,“资产”的真正定义,从来都不是学校里以及任何教科书里有讲明白过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最初从2016年起坚持每周跑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体质原因每年要感冒个2~3次耽误工作。从坚持跑步至今,连续380周里没有患过一次感冒,但坚持不易,好在每临半途而废之际都有大佬“站出来”给与激励...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2年底的一天,当时我正在知乎上写回答,偶然间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了一位93岁高龄的“竞争对手”,打开其主页一看,以其当月的内容创作频率来看,绝对堪称“高产”...好奇心之下我又进一步扒了扒他的背景,然后便是,再一次的...震惊...plus...肃然起敬

这位老前辈职业生涯至今编写并出版过86本专著/畅销书,在知名期刊发表过165篇论文/散文,且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多次脊椎手术,不能低头和弯腰,只能勉强站立,在双手仅一根手指可以活动的条件下依然完成了多部著作!

近些年来人们总在说“长期主义”、“工匠精神”、“做时间的朋友”,若干年前我也常和朋友提起,自己希望创业到90岁的心愿,而如今见到94高龄的许倬云老前辈突然出现在“竞争对手之列”,我才意识到是我“肤浅了”~

2016年的时候,我为团队制作了下面这块KT板贴在公司墙上(如下图)。

2023年初的时候,我在经历了22年底由于长期不科学办公积劳成疾导致的某种疾病后,经历了长达4个月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才逐步恢复。

随后我又默默将这张照片设置成了桌面,提醒激励自己“慢就是快,永不言弃,向死而生。”

2024年,让我们一起继续,做时间的朋友,高质量的那一种!共勉!


Part2  2023陈思炜IP运营情况
知乎2023:共发布2336个回答、94篇文章、257条视频、218条想法,共计688.3万字,内容获阅读/播放总量9308.3万;
小红书/B站/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共发布970余条短视频/中视频、360余条笔记/图文内容,93篇文章,内容获阅读/播放总量2766.4万;
综上,2023年陈思炜IP的综合影响力超过1.2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自2018年起运营“陈思炜IP”以来,目前全网已发布近16000则内容,包括11000余篇小红笔记/知乎回答,900余篇文章,2700余条短视频/中视频,总字数5400余万字,视频总时长17000多分钟,总影响力超过2.9亿人次;

从事生涯教育、职业规划咨询工作以来,职业规划1v1案例数3600+,时长7000+小时,高校生涯教育学分课&培训总时长8000小时+;制作并发布13套课程,共计约330节,时长约3900分钟;

已出版三本书(2014年首本-22.4万字,2018年第二本-32.8万字,2021年第三本出版23万字),22-23年已积累约40万字可用素材,计划于24下半年开始编写第四本书,预计于25年出版)


Part3  2023具体工作数据

内容(15.29%)与运营(28.57%)

22年底针对线上各平台流量结构进行了深度研究,基于“陈思炜IP”和其他被孵化IP的人员配置和特点制定了截然不同的23年年度运营策略,将不同团队和IP特点匹配到了最适合的流量口上,经过1年来多个账号持续运营的验证,账号变现普遍提前完成+年终平均以122.7%比例超计划完成。

此外,时至今日各被孵化IP平均已经经历了2年多的周期,最初我预判的IP自成长至起势的节奏和从起势到跑通并达成变现目标的时间节点,以客观数据来看是100%准确的。我说过,教育行业(非泛教育/知识赛道)的IP运营和其他行业差异很大,普遍具有“欲速则不达”,但“越稳则必成且越可期”的特点,即“慢就是快”。在此也要特别感谢各位合伙人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的信任!成就彼此,还需彼此成就!

很多人非常好奇的是,为何我在运营部分的工作会占比超过内容很多?甚至很多做“新媒体运营”的人士会直接发问“哪有那么多工作可“运营”啊?”、“新媒体运营不是内容为王吗?”

各位,内容和运营都是做新媒体运营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比例到底谁高谁低这个问题,一要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包含什么(what),二要知道不同的部分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以怎样的程度影响最终的IP表现(how&why)。还得知道,除了这两部分外,还有没有别的部分(why not)...

所以我说嘛,我们做的这块对应的新职业,它就不是你们以为的“新媒体运营”。我再说一遍,我管它叫“闭环式线上营销”,因为在这里边,变现是核心导向,而不是把东西搬到线上发掉就over...因为在这里边,从前到后的链路是更多也更完整需要从业者去跑通的,而不是单一地、重复地或仅凭所谓的创意想象力去干其中的几个小部分...(相信自己,这么干以后肯定干不过ChatGPT)因为在这里边,你干得好了就能“干掉销售”,意思就是,原本销售拿的底薪、福利和提成,统统归你了...

前阵子刚好做了一份测算表(如下图),对应的是“闭环式线上营销岗”、IP操盘手等职业的从0到1的职业发展进阶预测,能看懂多少将决定你能理解多少我上边说的...

P.S. 我所说的what, how, why, why not不是教科书里的那种,基于的是数据,基于的是数据,基于的是数据...(平时我开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必须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更得知道自己是怎么赢的!别做的东西流量不行变现不行就知道抱怨,也别等东西做得好了就胡乱归因、丢失今后复制的机会!)

数据方面我这边就不展示了,这么说吧:每周之初我们都会做上周的运营复盘,其中要涉及的分析表有十几份,而月度复盘会上我们用于复盘分析的表单有30+。

事实上,内容和运营以及其他模块在工作中的占比到底该如何分配,包括直播/视频/图文的精力投入如何分配,不同的团队应有不同的思考。最终的决定因素其实是,手里有什么样的牌,就有什么样的打法,团队里有什么方向的天赋怪,就可能决定其重心、战术甚至定位和战略。

研究实物与实物间的相关性,再据此做出更优化的配置,这本身也是闭环式线上营销/IP操盘手这个职业需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IP孵化(7.7%)
IP的全称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是一种资产。
每天只做剪视频+发布+评论管理,这叫打螺丝,投入的时间只能换回劳动报酬,却不积累资产,长久以往年岁渐长↑,随着个人体力精力↓,个人产出能力↓,科学技术推动的工具↑,大概率会遭遇职场危机;
而相反,如果能持续积累资产,便能有机会在个人投入下降过程中,反倒基于优质资产的被动收益和复利效应“突出重围”,获得财富的持续稳健增长!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得资产?
不论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公司的股份和分红权,还是通过积累的劳动报酬去购买不动产、股票获得租金、投资收益,又或者通过写书出书去获得版税,理论上都有机会,但很多人却忽略的其背后巨大的不确定性。
下一个问题就是——IP也是一种资产,那如果具备运营、操盘IP的能力,去积累IP这样的资产会如何?会有何不同呢?
答案是肯定的。
思考一下,当你花钱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你对这家公司的了解仅限于你以为的媒体新闻、监管方要求公司披露的消息和那些江湖“N手消息”,而实际上只有7个字才是真相,那就是“不知根也不知底”。
你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为何有这么高的股价,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为何被看好,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是不是真的盈利、能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甚至连这家公司是怎么赚钱的都不知道...
所以结果就是,你购买的这些股票类资产的价值之不确定性极大,且完全不受你控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资产绝不是什么优质资产,而是久而久之都变成了“不良资产”。(历史上任何一次牛市过后的3年内,99%的投资者都是亏损的,“价值投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存在。)
但运营IP的能力呢?你可以理解为,你的工作本身就是去跑通全链路、去不断掌握“如何赚钱”背后的全部秘密,并通过刻意练习,你最终成为的实际上就是这家“公司”的CEO!(IP能实现闭环盈利为前提,其已然是一家公司了)
别说什么上市公司大啊,你这IP背后的公司小啊!50%的上市公司年净利润不到1000万,而员工规模可能动辄数万人,但近年来出现的人员规模小几百人,利润几千万~几个亿的IP背后的公司多如牛毛...
若按人效(平均每个员工能产出多少钱利润)计算,这些不起眼的小公司能顶大公司的1000~10000倍,什么概念?
是小公司里一个人能以一敌万于大公司的一个人吗?数字上看确实如此,但底层逻辑才更关键,但它却深藏水下,鲜为人知。
2019开始,gtfy和很多外部环境变化继而连三落地,促使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新模式,开启了超级低调的“闷声发财”时代,我说的这类“闭环式线上营销”对应的通过线上IP的内容运营创造一整套商业模式的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
近年来,信息不对称被进一步扩大,更多用户开始沉迷于短平快的内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在认知上持续退化,“降智类内容”不断顺应“变化”而推出,这样的情况在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和职场人士还在困惑于,why传统路径上的一些职业越来越难找到?就算找到了也哪哪都在降薪,动不动还要裁员?钱都去了哪?
若能先掌握IP运营和操盘的能力,继而参与公司内部的主IP矩阵号、子IP或新IP的合伙,又或者自己独立打造IP,不但有望持续积累“资产”,且在方式上也有着特别的优势:轻+快+稳。
说到这,肯定很多人会质疑,说它“轻”可能还有一些人能认同,但要说“快”和“稳”就不一样了。我没有准备过多篇幅去解释,我先这么说吧——只要确保自己在别太差的赛道上、以合理的方式和足够的坚持去运营IP(本文以上这些你都没看懂太多的话,就别说曾经“也合理过也坚持过”),即便未能有多高的爆发(多数情况下也确实不能高爆发),更没什么可能一夜暴富,但其下限大概率不会太低(相对可观)
要知道,低爆发+高下限+可持续,这在当下的经济周期阶段,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呐!听过我《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第9节课程的学员们应该都很熟悉其中“不同周期阶段的赔率VS概率博弈”逻辑。

再进一步,将“自营盘IP运营”的能力继续复制,去赋能其他老的、新的IP,去放到某些团队的原有业务或从0到1去新开个盘子(尽量在成熟赛道),便是扩大手中“优质资产”的不二路径!

这样的赋能,可以是内部,也可以是外部。可以是基于团队内潜力股操盘手候选人,可以是基于公司原有业务做裂变做增长,可以是基于公司上下游业务做拓展,也可以是基于原有的上下游合作方做孵化赋能、业务互补和股权捆绑。

我的自营盘IP自2019年6月起正式跑通以来,通过持续根据客户的需求匹配市场上优质的教育服务供应商,筛选出了若干个各细分行业的标杆机构,覆盖包括留学、考研、保研、语培、求职等多个方向。基于相互间的战略协同,并与其中部分团队以结合IP孵化为额外合伙职责的形式,达成了新型的合伙模式。

至此,我们在稳住自营盘的基础上,以“未对外高举MCN孵化牌子”的低调姿态,已经在赋能与孵化IP这条路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扎实一步。


团队招募与管理(4.29%)

我再强调一遍,招不到人,严重缺人,缺“闭环式线上营销”人才!

自曝家丑一下,在过去的2年多的时间里,我前后接到过的简历非常有限,在大几十份能看得过去的简历里,985或海外名校背景的比例是0,211及同等教育背景的比例差不多是3%,前后就3个...

更可怕的是,赴约来面试的候选人里边,居然有接近40%连我们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IP下的账号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毫不夸张的说,只是我在当年学生时代求职时完全不敢想象的态度!

为了物色人才,我还在2022~2023的两年时间里,陆续花了几万元远赴各地去“抖音镰刀头子”们的线下课去“挖人”,也均由于种种原因无功而返。

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去上课的人里边要不就是预期严重错配、企图能一夜暴富的低认知学员,要不就是高度看好该方向且有一定的基本盘来做放大的高认知学员,一边是不值得挖,一边则是挖不动...

虽然我在团队招募和管理工作上仅耗费了4.29%的精力,但不代表我对这块的重视程度低...恰恰相反,我认为若没有团队的发展,SOP的迭代速度和可复杂性、体系的健全度和协同力、IP的可增值性和可持续力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欲速则不达是真,但不搞团队,个人主义,无异于直接放弃了“加速”按钮...

因此我在23年Q4推出了“学徒计划”,面向没有任何“全闭环线上式营销”的“小白”(干过所谓“新媒体运营”但不是我说的全闭环式线上营销或IP操盘手的也算在其列)招募2~3名学徒,由我每周提供1~2次系统培训,和至少3天陪伴式工作,过程中有问必答,手把手交,提供场地,不收取任何培训费,但也不给与任何工资和补贴。

以上计划,2024年我希望在能同时物色到2~3位合格候选人的基础上开启,有意向者请直接将 简历和简介(简介请自由发挥)发送至我的邮箱chsw36@126.com。


职业规划咨询(30.71%):412个案例,总时长1160小时
总案例数中部分由我本人负责,部分由团队其他规划师负责,其中大部分为付费咨询,小部分为针对“特殊客户”提供的免费服务。该数据总体较去年变化不大,但1~7月数据较去年下降较多,8~12月强势反弹,据年终统计今年的客单价近5700元较去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总金额基本持平。
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2023年的案例咨询难度较去年有明显的提升,几乎100%的学员在接受咨询后,均对原定求职预期、求职目标和求职规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总体而言,“求稳”+“纯防守型职业规划”的诉求持续增多,与此同时“既要又要”、“既躺不平又想躺平”的人数占比也在持续增加。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持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复杂度和多元性愈发凸显。
咨询过程与往年相比差别不大,整个咨询过程中95%以上的时间是我在说话,90%以上的时间花在帮助学员判断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定位)上,约不到10%的时间用在最终的执行方案(职业规划)上。again,再强调一遍,职业定位难,职业规划易,职业定位比职业规划难n倍。涉及维度众多,大体如下:

上文我有提及“教育类(非泛知识)IP”的“低爆发+高下限”,借此部分职业规划咨询的小结,我再谈一下这两年的一个体会,相信对大家理解我这句话会有所帮助——小富靠勤,大富由天!(在教育行业,只要别太端着,年入一两百个w真的不难!)

我们目前的咨询费标准是经过过去4年里的7次涨价而来的,早在2019年那个我创业最至暗最难的阶段,我亲自负责的全套咨询仅收费2000多元,但为了还那数百万的外债,为了能跑量我几乎没有做过多少涨价(2020后来才陆续涨到2500,3000,4000),那年我工作了差不多5300个小时,每天从早上7点多8点就一屁股坐那,可能一坐就坐到深夜,有咨询就接,做了接近500个case,差不多平均每天1.3个,2020年的量有所下降,但这两年我几乎仅靠纯卖体力,就解决的数百万的外债!

一天1.3个咨询,多少小时?不超过4~5小时区间,很累吗?如果你知道这占我全天工作多少比例或许就明白了?占我当时每天的27%。咨询工作不是培训班那种,说几句话学生做做题,再点评一下学生再读读题,甚至还能找几个学生时不时答答题互动一下,咨询过程中95%的时间是我在说话,要说不累是不可能的,累,真的很累,很累,但我坚持了700天几乎连轴转没停,所以你就说,什么叫做“小富靠勤”吧?(其实加上其它收入,我提前了60%的时间,以超乎我自己预期很多的速度就攒够了用于还债的钱,但考虑到如果仅是如此,意味着还完债后银行存款归零,所以才又咬牙多拼了两百多天,不过多涨价+跑量...,结果没想到又攒出了比预期多了非常多的钱...)

如果你敢于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其实我每天也没熬夜),只要方向对,真的没有可能需要抱怨生不逢时、运气不好、出身不好...(不好意思,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人找方向,有需要且有缘的,迷茫的你或许可以找我聊聊...)

说完我自己,再来说说其他人。工匠精神这四个字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那教育情怀呢?我在有期视频里说,我身边的之前在教育圈里认识的前同事、前合作伙伴里边,不论是培训师还是咨询师,目前鲜有年收入500w以上的个体,但几乎没有年收入200w以下的存在!(纯到手个人收入500~1000的5人,1000~2000的2人,2000~3000的1个,再往上的目前没有)

可不要觉得这个收入不可思议,确实在当下大范围传统高薪职业降薪裁员潮的阴影之下,这些教育行业从业者的收入会让人羡慕,但别忘了,在大环境更好的多年前,同样从业三五年,某些高薪行业高端职业的从业者可能已经年入百万了,而教育行业的成长速度就平均值而言则是远远不如的。

金融圈混得再好一些的可能在行情好的时候从业10年多就能年入大几百万乃至数千万,甚至利用一些信息不对称在灰色地带几夜之间怒搞几个小目标的也不是没有。但教育行业呢?在教育情怀的加持下,在日积月累的脚踏实地下,“慢就是快”!

他们口中动辄几个小目标的项目都嫌小,我们手里几个小时几百块的课时费都算香,但同为前台类职业,干金融的、干战略咨询的、干2B2G大单的咨询师们,积累了多少可迁移技能和愿意跟着走的口碑客户呢?而教育行业兢兢业业的愚人们呢?

ta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答疑、持续打磨的讲课/咨询、7*12小时standby(因为无须熬夜)的长期服务和陪伴过程中,在看似“坡不陡、雪也不湿”的道路上,持续滚起了属于每一个教育培训师/咨询顾问的“雪球”,一步一个脚印构筑起了属于每个超级个体自己的“口碑护城河”!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其实并不简单,一单咨询别说像我这样的天花板级6000~8000,但按自己自己做IP自己接单做交付模式,你哪怕只是十分之一600,每天能接一个,一年也是20多w,随资历渐长(速度可能很慢,可能以年为计,可能2~3年也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可能第3~5年有质的飞跃),可能朝1000+走,同时可能朝1对3(单价会降低)或每日3单1对1发展,这样的年收入可能就直奔130w去了!

别问“从哪来那么多客户?”这样的问题,我这咨询客单价近6000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是从all in干这样的低爆发+高下限+需持续的教育IP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垒起来的!做IP,做教育IP,做超级个体,IP做起来流量自然来!内容不会做?质量不够,数量先行,用进废退,刻意练习,总能做起来的!

实在不行,未来若有缘我们可以聊聊,看看有没有可以帮到的地方(我们不做那种收费的IP孵化,只做深度合作捆绑的分润分红模式的孵化,不见变现不见利润绝不分钱。)

这样的例子在身边可谓随处可见,就拿我的合伙人(某家我们参与合伙+IP孵化+参与线上团队管理的教育机构)的公司为例,在过去3年里行业经历了50%同行倒闭+30%新机构涌现的危机之中,获得了年均近40%的增长,历年净增长约为400w、590w、700w,其增长力之基石是,每年约占总营收比例近60%的口碑客户转介绍贡献!

要知道,在总盘基数增大的过程中能维持这样的比例是有多么的不易!举个例子,1000w的规模有60%客户来自口碑客户需要600w,而2000w的时候,要维持60%则需要实现1200w销售额来自老客推荐!这说明,每1位为公司再推荐客户的老客户,平均为公司介绍的客户数很可能不止1个!

这也正是我在23年的几个视频里提到的“2C时代到来了!”背后的缩影(视频可以参考我在小红书私人号“陈思炜私人号”里相关的视频)


职业规划类课程策划、制作与出品(6.43%)

自运营“陈思炜IP”以来,我一共亲手策划、录制和发布过13套课程,2023年我们在各平台的课程销售量为总量3900套,占比最大的课程是199元的《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其次是199元的《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

通过远低于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的低价课程销售,我们获得了许多原本驻足观望又或徘徊远去的客户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的宝贵机会。课程实质上首先是原先各类形式免费内容的升级版,即相比完全开放式的文章、笔记、短视频和中视频,课程有了更高一些的门槛“9~199元的费用”和更长更系统更烧脑的内容量。

这使得我们实现了通过“边际成本趋近于0+不占用难以复制的咨询师时间”的产品帮助了更多客户以更低成本获取知识(最大化我们团队的社会价值),也间接帮助我们将一部分初具粘性的用户邀请进入了更高一级的信任升级阶段。

在此基础上,2023年出于公益为主的考虑,我们还向数千位优秀贫困大学生通过内部通道赠送了课程,这些不论是对于IP形象和口碑的积累,还是后期的客户再咨询(更高价格的咨询)或再推荐/转介绍,又或是在咨询过程中的沟通效率与规划效果保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且(就市场竞争而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

此外,当IP运营产生的流量足够可观的情况下,课程也有望为团队开辟出一条新兴的盈利路径。

P.S. 根据相当大范围的针对教育/知识赛道IP的调研,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别现象是,卖得越好的课往往“课程质量”越低。

更具体来公布一些细节数据,行业内效率最高的年销售额数千万~数亿的课程中,同细分赛道内对比的话:

  1. 销售额越高的情况下课程完播率越低(即实际学习的学员购课后完全课程进度的百分比越低);

  2. 销售额越高的课程在搭配的总课程数(含附赠的其他相关课程)和非课程类福利(如社群、内部直播课、1对1指导)等越多

  3. 销售额越高的课程在课均制作时间上越短:以我做的199元67节职业规划课程为例,我前后花费时间不下300小时,而相近赛道内销售额比我高10倍的课程是在<300小时的情况下制作出200~300节课程,再搭配“2”里说的五六七八种“福利”进行搭配的情况下以800~2000的价格进行销售的。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3个现象?这里我不做展开,我只说3句:
  1. 为师者(做教育)和为商人(做商业)是两码事,不可兼得;

  2. 选择做教育,专注品控,坚守情怀,不盯眼下短利,不贪大富大贵;选择做商业,专注效率,权衡利益,合法奇趣巧夺,风浪大鱼越贵。

  3. 即便选择后者,依然要懂得,“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仅在能驾驭的速度上,方可随风逐浪,逆流而上;而若选择前者,多半“快就是慢”,若有犹豫,直接选“慢就是快”。


高校生涯教育学分课、讲座与公益(4.29%)
2016年以来,每年我都走进高校,都坚持在主职工作之余投入自己尽可能多的时间、精力和一切资源,用于这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2023年下半年,偶然的一些机会让我结实到了一些常年做公益和慈善的朋友,由于这两年来我一直有在“如何通过资助、捐赠、公益活动等形式帮到更多贫困大学生”上的思考,我也向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

但在发布了相关视频和公告后,我却非常失望,我收到了许多后台私信,其中不乏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学生,在我们告知对方需要给出一份个人陈述说明自身情况(家庭贫困+积极向上)之后,遇到了类似于我在上午“团队招募”部分提到的情况,比如:
a. 一份200~300字的陈述放在text文档里就直接甩过来,完全无视我们要求里写的“通过邮件形式发送到XXX邮箱”...
b. 当场手敲了一段150~200字的文字就微信上发了过来,“言简意赅”到就差把“能给钱就给,不能给就算”贴你脸上了...
再比如,还有一些学生的描述是“我父母XX年和XX年后开始失业至今没有工作,我高考考得不好进了XX学校,现在大四了接下来很可能也要失业”,却在简历里看不到ta哪怕做过一份兼职、实习...,这距离我所认为的积极向上实在相差甚远...(我在当年留学期间家里背债阶段,为省学费临时调整计划,提前半年修完1整年的课程毕业,期间几乎每日清晨去机场接机、下午交老美学倒车、晚上有时教老外学汉语,还有做我的职业规划私塾线上课程,兼职辅导国内学生雅思托福...)
我实在无法接受,如果要资助这样的“贫困”大学生,到底是好事,还是好事最终变为坏事?
我还听闻过一些朋友提起过,资助学生从小学至今,到了大学快毕业,对方“狮子大开口”说需要我朋友资助大几十万支持其赴美留学...在我朋友婉言拒绝后居然用极其过分的口吻(就像面对仇人似的)恶语相向,丝毫不念过去连续资助了10多年的恩情...
这么想来,常言道“救急不救穷”似乎是有些道理的,许多民间组织要设立严苛的筛选机制来完善公益慈善事业看来也实有必要(比如下图)。于是我又请教了身边的一些朋友,随后通过调整原先的计划,对个别大学生进行了直接的分期形式的物质资助,并对数百位大学生通过书籍、课程、讲座、1V1指导等形式进行了公益支持和辅导。
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在我40岁之前)能找到较为合适、较为完善的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的模式,并能将相关的公益/慈善事业持续推进下去。如果你同样对资助优秀大学生这件事感兴趣甚至已有相关经验/可行方案,麻烦添加微信chsw37与我们取得联系,备注“希望一起参与公益”。

国际教育美英高端硕士付费咨询(2.14%)

国际教育美英高端硕士中介服务(2.57%)
分享之一
付费留学咨询是我自2018年起开始做线上IP才逐步采用的模式,到了2019年年中以后,对于有意找我进行留学咨询的任何潜在客户(亲朋、高校领导、zf领导等特殊情况除外)我都仅提供付费预约制的咨询,且单次(每小时)咨询费在1500~3000元区间,这在大陆范围内应该是几乎不存在的。
而留学中介服务方面,我本人自2014年创业起就专注的是美英澳加港新主流留学目的地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申请工作,从定位、规划、选校,到文书、面试、网申和签证,全链路我都自己亲自做过。
2019年在我创业的最至暗阶段,我独自写掉了23个学生的文书+10个学生的网申与签证,还额外找其他机构接了8个文书兼职的case。但从那之后,我就再没接过普通case(就是那种C9尖子生或者美本TOP50申请小藤校的那种6~8万的单子,不是说这些case没含金量,只是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2020~2024申请季之间,我每年亲自接手的case很少(4年平均<6),均价20w+应该是全大陆最高,极个别最低的16w(不含其它背景提升项目)。期间帮助过类似大学挂科36门、延毕2年、平均分72申请上美国30多名的大学商学院硕士(不是BU大都会/东北CPS)、GPA2.8申请上藤校(非SPS/CPS学院、非MPS/AAP类项目)、GPA2.2申请到美国Top30还拿到奖学金这样的10多个学生,但也深感这两年的美国名校申请竞争的白热化在持续加剧。
类似创业最初两年里创造的“逆袭”,eg.双非大学生(0工作经验开始规划,入学时1年工作经验)申请上哈佛MBA的case已经板上钉钉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随国内中产的崛起,本科或更早就出国or高考&出国两手准备的家庭数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名校申请量也在持续攀升,尤其是疫情后随海本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美国Top30硕士申请量增长等因素影响,美国招生办对申请中院校背景的看重程度在肉眼可见的提升。
而我始终走在“危险地带中的最危险区域”摸着良心希望拯救那些背景条件极端差的学生逆袭的事情,终究是高风险中的高风险。说句心里话,过去4年多里,每一次我选择接受客户的请求,接受这20w的服务合作的时候,都是本着“我不出手,还有谁能?我不帮ta,难道让XXX害/骗了ta吗”这样的情感出发的,而不是商业利益出发。(讲真,我在这些case身上投入的精力和专业能力,99.999%的业内顾问是绝无可能具备的)
但我依然打算自2024年起“退役”,退出一线“全程服务”,退居二线后仅对个别case做技术支持和必要的服务支持。其原因有二:
一是从出发点上来说,这与从前些年就开始的逐步降低我个人服务的case数,腾出更多时间到与国际教育、生涯教育、职业规划等领域相关的深度研究是一致的。
在我看来,作为非科技型团队,教研是对标科研的极其重要且必要的部分,没有持续教育/教学研发相关的投入,只关注如何利用好每一分钟去签约去服务更多客户,缺乏时间复盘和深度学习,无异于持续透支自己和团队。
因为每年服务大量+每个个案的定制化服务过程中,个人单位时间投入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有限,于我个人而言的能力提升和职业成长亦非常有限。因此我希望自己余生的每一分钟,可以像前文我的那副“个人社会总价值模型图”里所示的那样,找到更多的杠杆力,持续向上突破!
二是从可复制性上来说,多年的时间考验下,历史可鉴,包括目前我参与合伙的团队以及我身边的其他机构的各具特长的留学顾问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具备了足够强的专业能力和口碑。
不仅是专业度方面,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工作繁忙的缘故,我本人在某些服务环节缺乏足够的“陪伴”和情绪价值也是事实,而其他专职做留学服务的顾问老师们,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比我好很多。
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是给人以希望,而陪伴是最好的给人以希望的形式之一,将学生交给我信得过的、匹配度最高的这些顾问老师们,我放心。

分享之二
我在创业10年多里的2014~2018这6年里,始终在琢磨一个问题“教育行业到底是名师/咨询师/顾问重要,还是生源/流量更重要?”
2019年我创业第6年的时候,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看你做教育,要的是什么?如果从商业出发,二者一定要选一个的话,一定是生源/流量更重要。掐住了市场端的入口,流量往哪导,老师/顾问们才有饭可恰!掌握运营流量的能力,甚至意味着很大程度上掌握市场对服务口碑的评价。这个世界没有真相,有的只是认知!
我给举个例子,曾几何时业内有一股泥石流般存在的机构,别人卖1000/每小时的培训课,他卖150一小时的线上一对一,找的是中专/职校背景的学生,来给211/985的大学生补雅思/托福等各类科目,方式是让他们照着一本“秘籍”来给学生讲解每道习题为什么选A为什么选B,每小时给这些兼职30~40块,销量持续暴涨!
你可能会说,这样不会暴雷吗?名校大学生不会发现猫腻吗?当然,发现有问题的大学生并不少,互联网上出现的负面评论层出不穷。但结果是什么?通过“不讲武德”的营销和服务模式,这家机构迅速跑量赚到了第一桶金,年营收多了2个亿,拿出其中了1/4,约5000w去摆平一切互联网上的负面消息...
3年后,当我再次接触到这家机构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培训介绍上几乎已经老母鸡变鸭了,赫然写着“全北大清华名师阵容”等字眼,再仔细一看官网和朝朋友那打听后得知,他们已经成功洗白上岸了!凭借前几年被业内所不耻的营销方法,“让一部分业务先富起来”带动了公司整体富了起来...
请问难道这也能算“原罪”?可以用“原罪”这两个字来洗脱一切丑陋和罪恶?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或者说我的答案没有意义。我只能说,在商言商的话,这就是从商业出发”+“流量为王”逻辑的一种极端案例。
而如果要举不那么极端的案例,我们或许就是一个,花了很多精力在“运营”上,即研究“学生对什么样的潜内容感兴趣,继而供给侧改革先提高我们内容触达目标客户的成功率,再至后续阶段逐步向池子里的粉丝输出系统的、深度的、优质内容”,我们没有通过虚假或不良内容诱导用户,速度看似慢,但过去5年的持续深耕已然证明了“长期主义,慢就是快”的道理。
但如果从教育出发,二者中则应选前者,或者说应该选在途客户(正在接受服务的客户)。因为只有从服务品控出发,才能构建起足够的口碑影响力,这对于今后的客户复购或再推荐来说,对于团队的成本和利润来说,都是极大的保障。上文提及的某个我参与合伙的团队就是一例典范。
而在口碑和基本盘扎实的基础上,再结合以“流量为王”来突破自身的短板,必然才能得到最终更趋近于最优的答案,即“成年人不做选择,两个都要!”(老师/顾问和流量/生源,两手都要硬)
(只要方向对)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令我非常欣慰的是,2014起在教育圈里的高强度创业过程中,我得以接触了大量的教育机构,从留学到语培,从游学到求职,从考研、保研、调剂到职业教育,路遥知马力,通过形式各异的深度接触和时间考验,我有幸具备能力帮助广大找我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客户“鉴品”、“选品”和“荐品”。
我的“鉴品”基于的是10多年创业赋予我的判断力和人脉圈,我的“选品”标准是1.对应到的具体服务老师/顾问必须顶级资深且三观绝对正,2.历史上不能出现任何一单“客诉”,任何服务质量瑕疵我都会陪客户跟服务交付方交涉到底(历史上还从未出现,但我随时待命),且将该顾问关进我的“小黑屋”;我的“荐品”基于我根据客户需求从多家服务方匹配最优资源,而非排他指定任何一家进行强推。
作为手握流量的教育KOL,作为创业10年+的老司机,我有能量与许多机构的创始人、创收合伙人1对1对接,为客户去匹配优质教育资源,也有能量在有形和无形中、利益和情面上对服务交付方进行约束。
我非常感谢感恩过去多年里的这些服务机构的顾问老师(选教育服务,认人,不认公司)无一例外都没有让我难堪,使我能有更多精力专注于为更多用户们创造更优质的内容,做更踏实更靠谱的优质资源推荐。

小结一下:如果你以商人为定位、以赚钱为导向,一定是流量为王,把握好尺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力,全力以赴搞钱没毛病;但如果你以师者自居、以品质为导向,那么最好专注于服务,有口皆碑之下,大富大贵可能无缘,但可持续成长必然是,稳了!


Part3  总结
都写了这么多了,还有什么好总结的呢?插一个昨天发生的和学生的对话吧,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坐在我们的直播间里聊着聊着,突然问我:看您目前啥也不缺的样子,您觉得是这样吗?
我答曰:“什么鬼啊,当然有缺的!”
学生好奇:“那是啥?”
我认真地说:“缺寿命!”
hahahhaha~ 学生懵了,我自己倒是乐了。
随后我便开始解释我需要更多寿命去干啥,
但解释到一半突然刹了车,我说:

“停停停,这样不行,你回去把我的【精】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先看完,再等我把《2023年度工作写完后去读完,自然就懂了~

就先写到这吧,一转眼已经1万3千多字了,还有什么你读不懂的或者想了解的,2024年,约起来~私聊私聊~


相关文章推荐某Top5大学23届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附24-26届上岸建议
央国企求职与发展九大误区(面向大学在校生)应届生金融求职:央国企VS市场化机构,差异分析
读商业分析/数据分析对多数人而言「就业率不错,但发展堪忧」!

数据分析师?被多数人高估了!或面临失业!

【精】为何很多人不愿做后台工作?——一文带你分清「前中后台」(共8602字,各行业通用)

【应届生校招】简历关和面试关的底层逻辑 
【精】就业这么差,金融业还值得干吗?

【精】铁饭碗?财务会计职业危机将至!(全文8235字,宜深度阅读)

【精】计算机=新天坑?CS专业避坑指南(全文共5080字)

【精】失去应届生身份后,该怎么找工作?(全文共7489字)

【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69691字)上篇 

测绘专业:他地信,你遥感,剩下工地抗大杆 
相关课程(系统学习职业规划)
936分钟67节职业规划系统课程(入口 → )【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课,67节936分钟纯干货。)


扫码进入课程页面 ↓ ↓ ↓

------THE END------


如果您有关于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出国留学等问题,欢迎添加我的微信chsw37或chsw38咨询。

本文作者:陈思炜



  • 知乎大V(职业规划与留学全国头部意见领袖),百万粉丝教育IP&KOL

  • 国际教育与生涯教育领域全国资深专家,创业企业家,15年+行业经验,11年+创业经验,现任全国5家教育机构董事及战略顾问

  • 职业规划1v1案例3600+/时长7000小时+/生涯教育课及培训时长8000小时

  •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最年轻入会会员)、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2015被授予)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

  • 复旦交大等高校〖特聘学生生涯教育导师〗/〖客座教授〗(2016年起)

  • 三本畅销书作者《方向的力量》(14年出版22万字)《方向的力量修订版》(18年出版33万字)《知己知彼》(21年出版23万字)

  • 曾全职供职某国家主权基金PE/全球九大投行瑞银(UBS投行)/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助理

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
  • 从业15年创业11年来始终专注美英港澳为主方向的研究生申请,770+成功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占250+,全程+文书占110+

  • 所带学生近90%被美国综排Top20录取、近80%的学生被综排Top10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

  • 截止至2023Fall申请季,已累计助100多位本科背景或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22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大/芝大/宾大/牛津/剑桥等(含二本进哈佛2例/耶鲁6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己职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